第113章阮清往事
几场盛京城中的骑马戏放在了一起,作为《盛世》最后的杀青戏。
一场是初入盛京,红衣少年恣意纵马,一场是国丧之际,阴谋丛生,席初与冯止将计就计连夜奔袭,一场就是这最后一幕,旭日初升,晨曦之中,即将登基的年轻帝王,花了十年,终于完成了对这座城的征服。
六月虽然不是一年中最热的月份,但是戏服加盔甲,周以约拍完后依然满身是汗。
“以约,辛苦了。”丁西南拿着一束花递给正在喝水的周以约,“恭喜杀青!”
“都是应该做的,再说,他们比我还要辛苦。”周以约合上水杯,指着周围的群演。
这不是什么客套话,虽然只会留几十秒的镜头,但群演却实实在在连等带拍准备了一夜。
丁西南叹了一口气没再说些什么,工作养家,哪有不辛苦的。
丁西南事情很多,没待几分钟,他就又去把剧组主要人员找齐拍杀青照。
自此,《盛世》在周以约的计划中就可以先告一段落了。
席初这个角色可以算是周以约的舒适区,难度不是很大,而且丁西南的要求也不高,除了动作需要一个一个细节去扣比较耗费时间外,大部分的文戏,周以约都是一次过。
六月之后,居宁就开始询问周以约的进度,他希望周以约可以尽快进组熟悉剧本与角色。
于是,《盛世》拍摄结束,周以约只回了一趟燕京,把后续事情交代好之后就和郝时节轻装简行立刻来到了湘西的古镇,《深水长明》的剧组设在这里。
周以约到的时候,下着小雨,从车窗向外看去,雾蒙蒙的一片。小镇没有完全现代化,大部分还是一些青瓦两层小楼,似水墨画,很漂亮诗意讨人喜欢,但这里的诗意与江南又不太一样,少了一分婉约多了一分清新。
居宁选择的地方很偏僻,居导总是能找到一些奇奇怪怪的地方。
周以约和郝时节跟着导航,等导航说已到达目的地时,周以约给居宁打了电话。
居宁说已经让人来接他们了,在车里坐了一会儿,感觉时间差不多了,周以约便出来撑着伞等在车的旁边。
没想到来的会是阮清,待阮清到了近前,周以约笑着唤了一声,“阮叔。”
郝时节也跟着打招呼,“阮老师好。”
“你们好。”阮清点了点头,交代道,“你们把车停在石桥旁边,和剧组的车都停在一起就好,然后带着行李跟我进去。”
“这一片,包括里面迁走的村子,这里的河都被居导做了片场,居导和当地土地局沟通好了,也所幸这片地方还没有想好怎么规划,有了这一段空窗期,要不然也不好找这么合适的地方。”阮清边走边跟周以约介绍。
他们踩在用碎青砖铺的小路,行李箱一拖就会陷在空隙里,周以约只能拎着走。
这里的村子与周以约拍摄《鬼媒人》时待的山村完全不一样,村子依水而建,房屋大都时间久远,散发着些霉味,倒是和《深水长明》的背景比较贴合。
《深水长明》是阮清的第一部长篇小说,全文将近十五万字。在此之前,阮清擅长而且写得多的均是散文,所以《深水长明》中很多遣词造句也都有些散文的感觉,语言清丽,不少描述显得朦胧。
说实话,这并不是一部适合改编成电影的小说,但耐不住居宁喜欢。
“小周,读过了吗?”等周以约安顿好,就和阮清蔺明一起被叫到居宁的房间,居宁指着桌上的《深水长明》的出版小说问道。
周以约点点头,“读过。”
“说说你的想法。”居宁盯着周以约,居导眼睛留白较多,盯着人看的时候会显得有些凶。
被突然提问,周以约也是一愣,“其实我一直觉得这个故事像是江拾临死前的走马观花。”
“为什么?”阮清问。
“人在临死之际,据说在看到黑暗之后也会看到一束白光,回光返照走马观花。”周以约抿了抿唇,轻声说,“其实我一直很喜欢这个书名。”在一个文学氛围很浓的家庭中长大,周以约多多少少也沾了些文艺。
死亡之后是什么?这一直是一个未知的课题,也是一件很神秘的事情。据说濒死之人,能看到一束明亮的光,也会看到想要看到的人与事。
周以约看向阮清,“阮叔,我感觉自己好像在过度解读。”
阅读理解一直是应试教育的特色之一,作为好学生的周以约很擅长分析与联想。
“江拾确实死在了水里,但这些故事是真实存在的。”阮清很少解释自己的作品,他一直认为作品写出来放在大众面前,便已经默认作品经大众审阅。
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,作家自然有作家的想法,但读者若能从中得到些什么也是一件很好的事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