书本网 > 其他类型 > 朱元璋穿成了朱祁镇[历史直播] > 好的不学尽学坏爱新觉罗·弘历(35)

好的不学尽学坏爱新觉罗·弘历(35)(2 / 2)

在安排留学儿童事宜时,开放商户的事,也被提上了日程。

这擡头第一项,就是官员家属与亲属不可营商。

官商勾结,也是历朝历代贪腐盛行的一大缘由,是影响社会安定和健康的重要因素。更何况,在清朝这种特殊又复杂的情况下,更要防止官商勾结。

玄烨最先开放的,是个人行商买卖,对那种货郎挑着担子走街串巷的买卖,放开了管制,并制定了明确的律法条文,规范了他们的税收,以及遭遇纠纷时的一些处罚处理依据。

第一份商业谕令一发,东南沿海的商业,是肉眼可见地蓬勃了起来,每三五家,就有一个人出去当卖货郎之类的。

如此一来,流动人口确实是大大增加,给地方管理增加了不少压力。

可玄烨记得,天幕说过,社会管理是国家和政府的职能之一,作为朝廷官方,不能只想着要好处,不想要麻烦事。

有人借因底层商贩激增,导致偷盗、通*奸、斗殴、抢劫,甚至是杀人案的翻倍,请求皇帝收回通商律令。

玄烨看完折子,第二天就当着全朝堂的面,将那人连降三级:“遇到问题,不想着如何解决问题,只想着逃避,朝廷养着这种人有何用?既然案件翻倍,那就要提高此类事情处置的速度,并加强管理,多派衙役巡逻,多惩罚几个典型。律令发出去,不是让你们看完就丢的,是让你们依照着去灵活办事,处理政务的!”

这一番下来,朝臣们算是领悟了,如今皇帝的行事风格,比当初先帝雍正爷还要干脆,还要没商量的余地,没事最好不要惹他。

开放商业的事,还只做了第一步,但玄烨已经计划到了后面好几步了。

货郎兴起,导致市场突然兴盛,货源也成了一个紧要的事。

玄烨第二部商业律令,就是鼓励各手工作坊的发展,并规范了彼此之间的竞争方式。

正如天幕所说,这个时候的商业与手工业,都被压制到了极点,所以发展十分困难。官方一放开官制,手工业就像是那四月天里的万物,立时就欣欣向荣了起来,是真正的一天一个样。

手工业一起来,比流动商贩的发展,对社会的影响还要明显,首先是原材料顿时紧俏起来,货物价格都涨了起来;其次是各作坊都开始招人,不少无所事事的贫民,一下子成了抢手的劳动力,看上去治安都好了许多;三是各作坊之间的竞争也大了起来,导致原料价格和成品价格有些倒挂,市场一下子丰富了起来,消费也有点跟不上。

市场有些乱,没有经验的地方官府,都有些慌了神,幸好玄烨早就翻出了宋朝的经验,先利用官方手段,打压了原材料价格,保住了一批作坊没倒掉,紧接着官方出马,收购了一部分手工业成品,什么瓷器、纸、布匹之类的,很快物价平抑了下去,市场逐渐趋于稳定发展。

市场是好了,地方政府要哭了,买回来的东西,堆在库房里,不知道该往哪里去。

看到地方官员在折子里哭诉这个事,玄烨简直白眼要翻上天了,他们不知道和同僚之间通通消息吗?互相之间转卖一下,满足一下各地的需求。

至于最大头的布匹,玄烨想了想,亲自写信给两广总督,让他联系洋人商贩,看看能不能把这个布匹卖出去。

手忙脚乱了一番,总算是把这些事处理好以后,整个朝堂都大大地松了口气,再看从手工作坊和商贩手中收上来的税收,才觉得这么一通忙乱,不算是白忙活。

只是,户部又提起了一个大事:“陛下,如今江浙与两广一带,商户如云,手工坊遍地,是大大地吸走了两湖与河南一带的农民的,这粮食若是不能保证,怕是会引起饥荒和恐慌啊!”

这个问题,已经在玄烨的议程中了。

当时天幕骂这一点还骂得挺厉害呢,说朝廷没想着提高农民的待遇,却只想着将农民死死地捆缚在土地上。这一点,作为皇帝的玄烨不得不承认,确实是如此,农民向来是有一块地,就不会闹事的群体,最好安抚的。可是面对天幕所说的百年耻辱,玄烨纠结犹豫了许多个夜晚以后,还是决定走这更麻烦更辛苦的一步。

“你所说之事,确实是将来的问题。所以想请诸位建言献策,如何解决这一问题。在此,朕想要提醒诸位,咱们要解决的是粮食问题,不是农民问题,自先皇摊丁入亩以来,大清人口年年增长,如今已经是历史上人最多的时候了。要想养活这么多人,仅靠现有的土地,是不够用的,以后人更多,哪怕十个农民伺候一亩地,也养不活全国这么多百姓。”

玄烨这一席话,堵死了大臣们想要遵循旧方法的念头。

最后,玄烨又补充道:“若有人能想出有用的法子,朕有重赏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