好的不学尽学坏爱新觉罗·弘历(22)
说到把公主嫁到蒙古联姻一事,玄烨也觉得脸上一紧。
蒙古和满人的关系,确实是密不可分,不然八旗不会是满八旗蒙八旗和汉八旗了,汉八旗是因为满人人数少,必须要依仗这个人多的族群,蒙能单独有八旗,也因其在满人打天下的过程中,立下了不小的功劳。
因为这个原因,满清必须一直安抚蒙古势力,不然,在满人还能完全压制住汉人的时候,蒙古人闹起来,真的吃不住,这天下也坐不稳。
玄烨很理解天幕所表达的意思,这种身份与真正获益者的倒挂,实实在在地打了满清皇室的脸。
这时,玄烨想起了天幕所说的,真正称得上千古一帝的君王,是秦始皇嬴政,和唐太宗李世民,这两位是什么水平?都是让中原势力傲视一切的水平。满清立国一百多年了,还要靠公主和亲安抚蒙古,确实是差的有些远。也难怪,天幕对自己想获得“千古一帝”之称的事,有些不接受。
回顾已经过去的大半生,玄烨突然觉得,自己确实是高看自己了。
【弘历的指婚,让和珅与他的私人关系更进一步,或许对于弘历来说,他只是觉得和珅这个人做事做的好,说话又好听,实在是太符合自己的需求了,所以想让两个人关系更近一些,也更好支使和珅替他办事。可是对于和珅来说,这无疑是一剂强心剂。摸透了弘历心性的和珅,应该是知道自己有了免死金牌护身,所以野心也越加膨胀了起来。】
【和珅在皇帝面前蹿红那么快,自然会影响到朝廷中,既得利益者的权益。因此,在和珅一步一步得到弘历重用的时候,朝中也有无数人开始针对和珅。朝廷里面一直是如此嘛,就像李林甫为了防止别人和他抢权柄,就各种打压后进之士一样,和珅也遭受了类似的打压。】
【可和珅这样“开挂”的存在,一般的打压手段,对他没什么用。和珅还是异军突起,成了弘历眼里最可靠的臣子之一。随着手中的权力越来越大,和珅也开始了他的打击报复。因为当初在安明案中,主要弹劾和珅的是文官,所以他报复的主要对象也是文官集团。乾隆年时,修《四库全书》,和珅就任四库全书馆正总裁,开始利用修书的机会,大兴文字狱。】
【文字狱,就是在乾隆年间,达到了历史上的高峰。前面说过,文字狱并非起源于清,但清的文字狱最为出名,也最为被人们诟病,就是因为这个时期的文字狱,过于骇人听闻,过于强加罪责,破坏性过于大。文字狱就像是核*弹,一颗下去,不仅打击面极大,牵连广泛,残留的核辐射,也是历经多年也难以消除。】
【清军入关后,顺治帝兴文字狱7起,康熙帝兴文字狱12起,雍正帝兴文字狱17起,但是到了乾隆朝,竟然高达140起左右!而这里面近五成,是发生在编纂《四库全书》时期,从乾隆二十二年,到乾隆二十七年,短短六年时间,就有文字狱49起!相对于其他的案子,文字狱是最说不清,且最难撇清干系的一种类型,因为自证陷阱就是如此,越描越黑。要证明一个东西不存在,比证明要存在困难得多,更何况是心中的想法?】
在讲胤禛的时候,天幕提到过文字狱,当时没有细讲,但是帝王们从这个称呼上,已经看出了这个东西的坏处。
如今,天幕列举了一些数字,就已经让帝王们觉得十分可怕了,这么多案件,会牵连多少人进去啊?
嬴政和刘彻是从未知道这种手段的。
嬴政微微摇头:“防民之口,已甚于防川,更何况是心中的想法,如何求证?太荒诞了。”
嬴政算是务实派,他早就知晓,一统六国后,六国国君诸侯能将他骂上天,可是那又怎么样?只要大秦能一统天下,管别人嘴上怎么说,心里怎么想?只要他们没本事颠覆大秦,嬴政才不管他们怎么想,别阻拦他实现心中伟业就行。
刘彻还不知道,这文字狱就是起源于他的后世孙,所以此时也骂得痛快:“能者何须在意别人如何想如何说?莫不是真戳中了错处,所以忍不住跳起来了?”
刘彻也在意别人的言谈,别人对自己的评论,但还算清醒地知道,别人的嘴怎么说,心里怎么想,是他作为帝王,也管不着的事。当了皇帝,最重要的还是把手头的政务做好,想要青史留名,便要建立不世功勋,至于那些指指点点的小人,名字都无法留在史书上,说出来的话也是随风就散,又何必在意那么多?
李世民作为享誉最多,受到称赞最多的帝王,十分了解沉浸在赞颂中的美好感觉。但他更清醒地知道,称赞和谩骂一样,都是别人嘴里的,都是如云如烟一样,不久就会消散的。所以称赞和谩骂,本质上是一样的,都是被人口中的评价,影响不到自己分毫。
“幸好,幸好……”李世民微微感叹道。
李治好奇地问:“父皇在庆幸什么?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