普信皇帝朱祁镇(53)
邝埜两句话,就定下了要防备海上流寇、打压倭奴国的核心。
有些人还是觉得难以接受:“倭奴一国,自隋唐以来,便朝我中原称臣,极尽谄媚之能,日后有吞下我万里国土的野心?!”
“就是,也不怕噎死了!”
“差不多是被噎死了吧,若是他们的狼子野心得以实现,我等也无法听到天幕如此平静地叙说此事。”
虽觉得难以置信,又愤愤不平,但争论了一番后,终于话题的中心还是回到了,海禁政策一事上。
大臣们议论了一会儿后,将目光都投向了朱元璋。
朱元璋虽然没有揉额头了,但头疼的事儿可一点都没减轻。
见大臣们都盼着他说点什么,朱元璋正要开口,却发现嗓子有些干哑,清了清嗓子道:“天幕未曾有虚言,海上流寇与倭奴国之事,待此次平定了瓦剌后,再与各位商议。”
大臣们从朱元璋的语气中,听出了他的虚弱与痛苦,任谁知道了自己差点陷整个种族于绝境,心中都不会好受吧?
“是,陛下。”
不论是猜到了朱元璋身份的,亦或者是未猜到的,都有些同情此时的皇帝。
幸好,事情还未发生,大明还有机会扭转这一错误。
不仅是明朝君臣都震惊,是倭奴国差点让中国亡国灭种,玄烨也惊得打翻了手边的茶盏:“倭奴国,怎么会是倭奴国?”
他猜到了可能是西方国家,但未曾想西方国家劫掠一番后,是倭奴国想对大清下死手。
倭奴国与大清的往来也不少,态度万分谦卑,甚至将他对奏折的一些批注,与其他文字都抄写回国,当做“圣书”来读。玄烨自是看不起这种奴颜婢膝之态,更何况,倭奴国学中华文明千多年,玄烨却也知道,他们只不过是沐猴而冠,哪怕是学也只学了个表面,未曾学到真正的里子,因而倭奴国骨子里还是犹如野兽一般残忍血腥的。
玄烨陷入了沉思,一旁给他清理衣物的太监,见皇帝面沉如黑水,都有些心惊胆战。
但玄烨完全顾不上他们,震惊过后,玄烨慢慢地接受了这个现实:“若将来国之运在海上,那大清关起国门亦无用。倭奴国为海国,这份契机很难错过,但大清不同,大清国土广阔、人亦众多,无需向海外求得发展……”
此时的大清和倭奴国比起来,犹如大象与蚂蚁一般,大清想要拿捏倭奴国轻而易举,倭奴国是万不敢生出什么心思的。
可玄烨心中清楚,世事无绝对,就如大明历史上,谁能想到朱祁镇在掌握了绝对优势的情况下,还能把整个大军都葬送了;谁又能想到,瓦剌军抓住了大明皇帝,于谦还是打赢了京师保卫战……时移世易,任何情况都有可能发生,重点是要居安思危。
思索良久,玄烨身上被打湿的地方已被烘干,手边也换了新的茶盏与点心,玄烨心不在焉地喝了一口,心事重重。若是对付倭奴国,甚至将他们灭国,大清自是可以做到,只是要付出不小的代价。但他已年过花甲,不知何时便要撒手西去,继任者能否将他劳民伤财的出征计划进行下去不好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