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00-102
黄杨县的一系列行为,在外界掀起了一浪又一浪又的高潮。
苏平这边倒是半点风声都没收到,大家各忙各的,每个人都乐哈哈的。
尤其是到了目前,张典吏正开开心心地跟朱老爷子他们一起对产量。
饶是忙得头发又掉了一大堆,依旧笑得只见牙齿不见眼。
到了夏收快结束的时候,苏平收到文氏的来信,才知道他娘和他爹在四月底的时候已经启程赶过来了,目的很明确。
一是将陶玉如送过来,与黄大个完婚,做为陶玉如的娘家的亲戚,苏明远和文氏一定是要出席的。
二是他娘过来督促他,让他早日找个媳妇,继承家业。
苏平看完信有些头痛地揉了揉额角。
张典吏道:“大人,怎么了?头痛?”
苏平摇头,“我娘又要来了!”
哎呀,他好忧伤,好愁怅啊!
张典吏:“……”
不过一想,苏平一把年纪了,连个媳妇都没有,父母着急也是再所难免的,每次苏家的管事过来,都偷偷问张典吏,“我们家大公子可有心上人了?”
“嗯,可有动静了?”
“有姑娘可瞧上他了?”
苏家的条件也是一降再降。
张典吏越想越乐,可一瞧苏平坐在那里鼓着腮帮子,一脸纠结的模样,象征性地安慰了几句,“男大当婚,女大当嫁,大人不是前几日还与妇幼办的商量,今年乞巧节办得更隆重一点,争取成功一对是一对。”
好为本县的人口大计添砖加瓦。
苏平叹息道:“其实也不全是因为这个,我在琢磨他们来了住哪儿。”
县衙的院子肯定是不够了,这次黄大个成亲,起码黄家的一些亲戚要来的,苏明远要来,带的人起码是上次的二三倍。
张典吏道:“黄师爷那院子已经修整好了,不如大人也借机修一下,刚好老爷和太太过来能住进去。”
苏平愣了一下,张典吏笑道:“咱们的屋子都是整理好的,只需要添上家具就成,屋里的地面和墙也已经过完年就收拾过了。”
当时建房子时,张典吏他们就给苏平留了一座大的。
不管怎么说,苏平来了快两年了,连个宅子都没能,说出去还挺搞笑。
于是,张典吏和孙主簿便自作主张,与杨老二商量一下,给他建了一个三进的小院,而且还是头一批建的,年后直接刷了墙面,又将地面用土水泥抹了一遍,现在只需要搬家具就成了。
木工场的家具也都是齐全的,谁家的房子建好了,直接拿着身份证明,过去领东西,并签字画押,将料钱给了就OK了。
也正因为此,许多外来的,还没被认可能留下来的,都特别羡慕本地人。
本县的百姓心里越发的满意了,现在天天上香时都会叨咕,嗯,苏平不要走了,不要走,不要走~
苏平一想,目前只能这样了。
下午就跟黄大个一并去领了家具。
负责做家具的宋木匠见他过来,笑着将人领到了库房,从里头让人搬出几套来。
苏平在这儿混了这么长时间了,寻常的木材还是能看得出来了,见最先搬出来的一套,惊道:“楠木的?”
“咱们什么时候有这么好的木料了?”
宋木匠笑道:“上次您不在,沈同知他们那边送来的,张大人瞧着好,与大家一商量便说给您做一套家具来,可惜后来问了好几次,都没找到楠木的,就只能与其余的料子拼成现在这一套了。”
苏平只觉得心头一暖。
张典吏道:“大人先将就着这用,咱们下次遇到好料子,再给您淘换。”
苏平摆摆手,“这就很好了,不用换。”
“等我娘他们回去了,我又搬回来。”
办工和吃饭都方便,那么大一个宅子他住着还挺不安心的。
众人:“……”
苏平这边忙着安置屋子。
孙太太晚上听孙主簿说了,第二日,便领着妇幼办的几个手上没什么事的小姑娘过来帮忙。
孙太太望着空荡的墙面,以及光板的床铺道:“也不知道他们什么时候到,现在找裁房做被子什么的还来不来得及?”
孙知道:“那买现成的也行。”
张太太道:“咱们县里的成衣铺生意不太好,早几年就关门去外地谋生了。”
苏平这边倒是开始找人办织造场,但做的都是寻常百姓穿的衣裳,棉衣、棉被还是给唐陌那边免费提供的。
胡娟道:“我知道府城有两家成衣铺子,他们那的料子都不错,要是按照张大人说的,四月底出发,那到咱们这儿也就是五月二十左右,还有七八天时间应该足够了。”
孙太太道:“我去问问黄师爷,要是去府城买的话,还得麻烦两位姑娘跟着去一趟。”
孙知宁道:“嫂子我怕去不成,我最近在统计数据,下半月的报纸要用,让娟儿跟着跑一趟吧。”
几个人在宅子里转了一圈,将需要的东西都给写到了单子上。
当天下午,孙太太便和胡娟一道去了府城。
两人以最快速采购买货,孙太太瞧着时间还早,让胡娟回家一趟,自己在外头等她,胡娟应了一声好。
直接去了孙知府家。
孙太太瞧见胡娟回来了,往她身后看了好一会,没见着孙知宁的身影。
胡娟道:“婶子不好意思,是知宁姐把这次机会送给我的……”
本来下期报纸轮到她了,可孙知宁却直接把这事揽自己身上了,说什么她年纪小,肯定更想家。
胡娟怎么说也没用,只得午饭后与孙太太一道出了门。
不过孙知宁给孙夫人带了礼物,是自己跟着贾大妞学的泥塑,做了两只可爱的小猫,一只大点,一只小点。
两只头上都有个小黑点儿,孙夫人搂着小猫眼泪啪啪地往下落。
胡娟吓了一跳,忙开口安慰。
孙夫人摆摆手,“她做的是以前我们家后院的两只小野猫,当时知宁只有五岁,正是喜欢这些小玩意的时候,天天给它们送吃食,还非说一只是我,一只是她……”
现在她的小猫长大了……
孙夫人很快就抹了抹眼角,不好意思地拉着胡娟道:“你这次回来,还没看过你娘吧。”
胡娟还真没有,她怕时间不够,直接来了孙知宁家里。
除了给孙夫人带礼物之外,孙知还给两位嫂子和两个小侄子都带了东西,不过都是黄杨县自个儿的小玩具。
尤其是两个小侄子,最近新出了一款厨房小玩具。
孙夫人让人把礼物给送了过去,自己则是拉着胡娟去了胡通判家里。
胡夫人见到女儿回来,倒没像孙夫人那样哭哭啼啼,反而上下打量了一会后,笑呵呵道:“不错呀,看着比在家里都胖了一些,我你爹说那边的杜师傅做的饭菜特别好吃,想来一定很合你的口味吧。”
胡娟笑道:“何止是杜师傅做的饭菜好,是咱们妇幼办的嫂子好,时不时弄只鸡啊鹅啊什么的来给咱们补身子。”
她去四个月,以前在家时不常吃的东西,如今在那儿倒是寻常了。
像烤乳羊、乳猪、炖大鹅、腊鸡、腊鸭,还有火腿什么的,寻常他们家也不会多吃,可去了黄杨县,史太太、马太太,她们几位每日变着花样的让杜师傅帮忙加餐。
更绝的是,县里有自己的养殖场,除了给百姓吃肉增加营养之外,还养了二三十来只的奶羊,每日的羊乳会给食堂送上百斤。
谁爱喝谁自取!
余下的便会分给学堂的学生和养老院的老年人。
胡娟感觉自个儿不止吃胖了,皮肤也变好了许多,身体也比前好了不少。
她们妇幼办的几个小姑娘,脸都速度的圆了起来。
胡夫人道:“待过些日子,我与你孙家婶婶也并过去瞧瞧。”
胡娟道:“我们大人的父母过几日就要来了,你们若是这个月底能来,不止能参加我们黄师爷的婚礼,还能与大人的父母见个面聊一聊。”
孙、胡两家,这两年每到过年,都能收到苏家送来的年礼。
孙知府虽说也给苏家送,可他们能送的东西着实不多,人家也不稀罕。
孙夫人琢磨着明年两个儿子会试,两个孙子也刚好三岁多了,可以走远门了,到时候带着两媳妇和孙子一起去京都,再去苏家拜访。
如今刚好有这个机会,当即便决定过几日与胡夫人一道过去。
“娘,也带我去长长见识吧!”
刚准备去上学的胡二见姐姐进门了,立马凑了过来。
一听要去黄杨县,立马伸着手不停地晃动着开口。
胡夫人白了他一眼,“一边去,等我问过先生之后再做定夺。”
胡二:“……”
知道母亲要过去,胡娟也没多待,喜滋滋的去找孙太太了。
孙太太有点意外,“你这么快?”
胡娟笑着把孙夫人和她娘要去黄杨县的事说了,开心道:“咱们快些走,我得把这个好消息告诉孙姐姐。”
胡娟走后,孙夫人和胡夫人才想起来,什么都没给孩子带。
不过一想到过几日又要见面了,这会儿刚好去采购一些东西,到时候全给两人带过去。
胡娟和孙太太这一行共离开了五日。
张太太领着妇幼办的几个小姑娘,把能在县城买到的东西都置办齐全了,大家又一起忙活将被子晾子,床铺铺好,还往花瓶里插了花。
只要苏家一行人没来,那花便每两日换一次。
苏平趁着空闲过来时,惊得合不拢嘴。
黄大个道:“这哪像没住过人的呀……”
比起他那婚房都不差。
张太太笑道:“别心急,待你娘来了,咱们一并给你布置,一定让你喜喜庆庆的,红红火火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