书本网 > 历史军事 > 盛唐一只统 > 第249章 这些都是殿下您的投资收益!

第249章 这些都是殿下您的投资收益!(1 / 2)

第249章这些都是殿下您的投资收益!

收到礼部奏折的时候,李隆基其实正在念叨薛大壮。

他当然没忘了大壮,那可是带他飞天的第一人,太极殿那场经历到现在还让他记忆犹新。

主要大壮走了以后,再没人会飞热气球,没人搞肥皂酱油,没人织羊毛线,李隆基有时候也觉得很寂寞。

这种寂寞不是没人陪的冷清,而是没人搞事日子一成不变的无聊。毕竟他也是亲自飞过天的,见过居高临下俯瞰山河的壮丽,兴庆宫修得再漂亮,那也比不上云端的风景啊!

前几年倒也有人投他所好搞过飞天表演,但李隆基都是站在门楼上微笑鼓掌,从来没说要自己下场尝试。

——他看着那些飞得歪歪扭扭的东西就不放心,这跟薛三的热气球差的也太多了,上去还不得摔下来?!

每到这个时候,李隆基就会感慨,就会念叨薛三,久而久之薛三竟然在他脑中牢牢占据了一席之地。

李隆基叹了口气。

这薛三也不知道是走到哪儿了?还活没活着啊……

这一晃出去都七八年了,去波斯也应该回来了,怕不是在海上遇见了风浪翻了船?

唉,早知道寻药这么危险,当初就应该再多给他批点银钱,造一艘大点的船……

正想着呢,中书舍人送来今日的奏本,放在最上面的便是礼部招抚使薛三归唐的奏折。

这是新任中书令萧嵩特地吩咐的。萧嵩其实并不认识薛大壮,他任河西节度使的时间不长,之前在京城和薛三也没有任何交集,把礼部的折子放在最上面纯粹是被大壮这一趟的成果所震惊。

什么?发现了能亩产2石-4石的作物?!

要知道江南的水稻田亩产最多才到3石,那还得是上等田且精耕细作,北方的旱地产粟、麦最多也就一石半。

而且薛招抚使在奏本上还说这粮食不挑田亩,只要有土就能种,还不用特别伺候,耐寒耐旱,简直就是救荒的大宝贝啊!

萧嵩看得激动,但心里也是半信半疑,很担心这招抚使是在吹牛。

他私底下找人打听过薛大壮的来历,知道此人之前曾助张孝嵩大破拔汗那,收复渴塞城,知道这人还曾经驾驶布球为陛下贺寿,抢了武惠妃献宝的功劳。

八年前薛三出海,说是为了陛下和大唐寻找良药良种,结果一年不到就招抚了州胡岛和黑水靺鞨,据小道消息说这厮还去了倭岛,炸了倭岛太政大臣的别院,吓死了倭岛女王,竟然还能拍拍屁股平安走人,到现在还是长安城权贵饮宴上的热门话题。

是个……没法定义的人。

是以看到薛三这篇玄而又玄的奏折,萧嵩也没办法确定真假,索性便把这本奏折放在显眼的地方,由陛下自己定夺。

李隆基一眼就看到了大壮的奏章。

他拿起来翻了翻,越看眼睛瞪得越大,直接拍案而起。

“好好好!”

“真好!”

“薛三什么时候进京?!”

刚说了一句,他忽然想起招抚使进京要礼部宣召,于是便又命人将中书令、礼部尚书、适中等一应重臣近臣都宣如御书房,商议薛三进京的事。

于是来的路上,几位大唐顶级权臣对于薛三这俩字的含金量有了新的定义。

这小子出去这么多年,归来还能得陛下的看重,这而不是一般二般的能耐,毕竟以当今圣上喜新厌旧的性子,能让他记了小10年也不容易。

“众卿。”

李隆基满面红光。

“薛三走了8年,说带回了海外的良种,还发现了新的土地,不日便要返京,诸卿怎么看?”

怎么看……还能怎么看?当然是捧着陛下的臭脚吹啊!

礼部尚书是第一个开口的,毕竟薛三这个招抚使是他们礼部的官职,说起来薛三立功就是礼部立功,这发现海外疆土的功劳可是不小呢,所以他马上高呼他天佑大唐,陛下乃是天命圣君,德佑大唐,礼·部的招抚使方能在天子功德的护佑之下,在海上所向披靡,扬大唐之国威。

重臣:……妈的你小子嘴是真快啊,把我们的词儿都给抢了!

没办法,在场的都是人精,谁还看不出陛下的心情,当然都得捡好听的说。

至于薛三是不是真找到了他自己说的那些东西……谁在乎呢?欺君罔上也是他自己的事儿,毕竟他们吹得也不是薛三,是陛下。

李隆基听得龙心大悦。

他就说他眼光毒辣,不可能看错人,什么被人骗钱出海寻仙之类的笑话跟他李隆基一点都不挨着。

他当初给薛三钱,是因为薛三的确拿出了让他相信的东西,飞天气球和救命良药,光这两样古往今来的君主有哪一个见过?造船出海这不也真带回来成果了嘛!

心情愉悦,大笔一挥,命招抚使即刻携船进京面圣。

本来李隆基还准备亲自迎接,第一时间看看薛三这回又带回什么新鲜玩意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