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陆昭辅佐玄德公,固然有感于他的仁德和知遇之恩,但更深层次的原因,是在这乱世之中,寻找一个可以实现自己抱负的平台,以及一个相对可靠的盟友。然而,将所有的宝都押在玄德公身上,并非明智之举。玄德公的仁义是他的立身之本,但也可能成为他的致命弱点。未来的路还很长,变数太多。我需要保持一定的独立性和自主权,为自己,也为徐州这片土地和百姓,留下更多的选择。
这份情报,如果运用得当,不仅仅是削弱袁绍那么简单。它还可以成为我与曹操之间建立某种微妙联系的“投名状”,一种不显山不露水的联系。如果操作得好,我可以在不暴露自身、不背叛玄德公(至少在明面上)的前提下,让曹操“知道”有我这么一个“有价值”的人存在。这份价值,不在于简单的投靠,而在于一种潜在的合作可能,或者说,一种让他不敢轻易动徐州的顾忌。
官渡之战后,无论胜负,曹操必然元气大伤。届时,他需要时间休养生息,整合北方。如果他知道在刘备阵营中,或者说在徐州地面上,存在着一个能够洞悉袁绍内部虚实,甚至可能影响战局走向的神秘力量(即使他不知道具体是谁),他会对徐州更加忌惮,不敢轻举妄动。这就能为玄德公,为徐州,争取到宝贵的喘息和发展时间。
同时,这份“功劳”虽然不能直接兑现,但可以在未来的某个关键时刻,成为我与曹操谈判的筹码。当天下大势进一步明朗,或者玄德公的道路走到某个瓶颈时,这份“旧恩”或许能为我打开一扇新的大门,或者至少能换取一些实质性的利益。这是一种长线的投资,着眼于未来的格局。
“奇货可居”,并非仅仅指将货物囤积起来,等待最高的价格。更高明的“居”,是在不为人知的情况下,将“奇货”的作用发挥出来,让受益者承情,让旁观者忌惮,而自己,则隐于幕后,安然无恙,甚至还能借此提升自己的无形价值。
三个原则,层层递进,互为支撑,共同构成了我决策的基石:影响战局,削弱强敌;保全自身,隐藏实力;着眼长远,谋求主动。
想到这里,我心中的迷雾渐渐散去,思路逐渐清晰起来。虽然具体的实施方案还需要仔细斟酌,每一个细节都需要反复推敲,确保万无一失,但大方向已经明确。
呈于玄德公,弊大于利,风险不可控,否决。直接献于曹操,风险太大,牺牲太多,否决。隐匿不发,坐视良机流逝,与第一原则相悖,否决。
那么,剩下的,就是如何巧妙地、间接地、不留痕迹地,将这份情报,或者说,将由这份情报引申出的“关键信息”——例如许攸的不满,例如袁军粮草可能存在的薄弱环节(即使信中没明说,但可以基于许攸的地位和可能接触到的信息进行合理推断和引导)——传递给曹操。
这需要一个完美的计划,一个天衣无缝的剧本。或许可以通过某个看似偶然的渠道?或者利用某个即将叛逃袁绍的小人物?甚至伪造一份“来自北方”的其他情报,将关键信息夹杂其中?
我站起身,再次走到窗前。夜色依旧浓重,但我的心境,却与方才截然不同。之前的焦虑和挣扎,源于选择的迷茫;而此刻的凝重,则来自于对未来的谋划和对执行的审慎。
烛火依旧在跳动,但它在我眼中,不再是摇曳不定的混乱,而是闪烁着智慧与算计的光芒。绢帛依旧躺在案上,但它不再是烫手的山芋,而是等待雕琢的璞玉。
袁绍、曹操、刘备……天下英雄,皆是棋子,也皆是棋手。而我陆昭,手握这足以改变棋局走向的关键一步,自然也要在这盘大棋上,落下属于自己的,深思熟虑的一子。
长远之路,始于足下。而这第一步,必须走得稳,走得准,走得……不留痕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