书本网 > 其他类型 > 卧底之爱:缅北的爱恨纠葛 > 第203章 国际合作的加强

第203章 国际合作的加强(2 / 2)

当七份合作协议最终签署时,实验室的庆功宴上却没有欢呼。陆琛举起香槟杯,目光扫过团队成员疲惫的脸庞:\"这不是终点,而是更艰难征程的开始。\"他们在新加坡总部搭建了占地500平米的联合研究中心,环形屏幕实时显示着全球七个合作站点的实验数据。200余名科研人员通过全息会议系统协作,不同语言的讨论声、键盘敲击声,在虚拟空间里交织成独特的科研交响。然而,文化差异带来的碰撞也随之而来:德国团队坚持严谨的实验流程,与中国团队追求效率的风格时常产生摩擦;美国研究人员的自由讨论模式,又让习惯按计划推进的瑞士团队感到不安。陆琛和苏瑶不得不化身调解员,在不同文化间寻找平衡点。

合作的化学反应很快显现。加拿大团队提供的量子模拟数据,让AI安全模型的训练效率提升了40%;中国团队的强化学习算法,成功优化了量子比特的纠缠态控制。但真正的转机,出现在与欧洲团队联合开展的\"量子幽灵\"项目中。在一次模拟量子攻击的实验里,德国研究员施耐德突然发现异常:当AI神经网络接收特定量子态信号时,系统的决策树会产生意想不到的分支。他立刻通过全息会议系统展示实验数据,激动得打翻了手边的啤酒杯,金黄色的液体在挪威松木桌面上蜿蜒流淌。

\"就像量子世界的蝴蝶效应在数字空间引发海啸!\"施耐德在视频会议中激动地挥舞手臂,他的动作让全息投影产生轻微的畸变。这个发现让团队迅速调整研究方向。陆琛紧急召集核心成员,在实验室连续奋战72小时,搭建起全新的\"量子-神经交互监测平台\"。他们在新加坡的超算中心部署了千万量级的仿真实验,每一次数据刷新都伴随着服务器的轰鸣声,仿佛是科研巨兽的心跳。为了确保实验的准确性,团队成员轮流值守,在狭小的操作间里席地而睡,用行军床和睡袋拼凑出临时的休息区。

在一次深夜的头脑风暴中,苏瑶突然灵光乍现:\"我们一直把量子比特和神经网络看作独立单元,或许问题的关键在于它们的交互界面?\"这个思路如同一把钥匙,打开了全新的研究维度。团队开始从量子物理与计算机科学的交叉角度,重新定义两者的交互协议。他们借鉴生物神经元突触的工作原理,设计出\"量子-神经接口协议V1.0\",通过调控量子态的叠加与纠缠,实现对AI系统的精准安全控制。为了验证这个理论,团队进行了上千次实验,每一次失败都让他们更加接近真相。有一次,实验设备突然故障,差点导致珍贵的实验数据丢失,所有人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,好在及时抢救,才避免了重大损失。

这一突破迅速引发连锁反应。基于新协议,团队开发出全球首个具备量子抗性的AI安全防护系统。在模拟测试中,面对当前已知的所有量子攻击手段,该系统的防御成功率达到99.87%。当实验数据在国际量子计算大会上公布时,现场响起长达五分钟的掌声,《华尔街日报》更是以\"网络安全的新纪元\"为题进行专题报道。领奖台上,陆琛和苏瑶站在一起,闪光灯此起彼伏,他们的影子被拉得很长,仿佛延伸到了科学的无尽边界。

然而,陆琛并未沉浸在成功的喜悦中。在庆功宴后的深夜,他独自来到实验室顶楼,望着新加坡璀璨的夜景。城市的灯光如同繁星坠入人间,与天际的银河遥相呼应。手机屏幕亮起,是哈里斯教授发来的邮件:\"祝贺你们的突破,但我听说麻省理工学院正在研发更强大的量子攻击模型。\"陆琛的手指在键盘上悬停片刻,回复道:\"我们已经在筹备下一代防御系统,期待与贵方开展新一轮合作。\"他的目光投向远方,那里有一座正在建设中的新实验室,那是团队为下一场科研战役准备的战场。

远处,滨海湾金沙酒店的激光秀划破夜空,那些交织的光束如同他们探索的道路——曲折却充满希望。陆琛知道,在人工智能与量子技术融合的领域,这场全球科研竞赛永无止境。而通过国际合作汇聚的智慧之光,正照亮着未知的前路,让他们有勇气、有力量去挑战下一个科学高峰。他轻轻抚摸着口袋里的止痛片药瓶,深吸一口气,转身走向实验室,那里,新的研究已经悄然开始。